· 规划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及所需资源。
7. 支持:
· 资源管理:人员、基础设施、环境、知识等。
· 能力建设:培训、考核,确保员工具备所需技能。
· 沟通:内部及与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传递。
8. 运行:
·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、开发、生产、交付全流程控制。
· 采购管理:确保供应商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。
· 顾客沟通:明确需求、反馈处理及满意度管理。
9. 绩效评价:
· 通过监视、测量、分析和评价(如内部审核、管理评审)评估体系有效性。
· 收集顾客反馈、过程绩效数据,识别改进机会。
10. 改进:
· 处理不合格项,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重复发生。
·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。
四、2016 版相比 2008 版的关键变化
维度 | 2008 版特点 | 2016 版变化 |
结构 | 独立章节编排 | 采用 ISO 高阶结构,与 ISO 14001 等标准兼容,便于体系整合 |
核心思维 | 强调 “预防措施” | 引入 “基于风险的思维”,要求主动识别和应对风险 |
文件要求 | 强制要求程序文件(如文件控制、内部审核等) | 取消对文件形式的硬性规定,更注重 “过程有效性”,允许组织自主定义文件化信息 |
术语更新 | “产品”“服务” 分开表述 | 统一为 “产品和服务”,更符合服务业应用场景 |
领导作用 | 职责分散在多个章节 | 单独成章,强化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和承诺 |
相关方管理 | 未明确提及 | 要求识别并管理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,提升体系适应性 |
五、实施与认证要点
1. 实施步骤:
· 组织诊断:评估现有管理体系与标准的差距。
· 策划与设计:制定质量方针、目标及过程控制方案。
· 资源配置:培训人员、完善基础设施和知识管理。
· 运行与监控:按策划执行,收集数据并分析绩效。
· 改进提升:通过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持续优化体系。
2. 认证流程:
· 选择合格认证机构,提交认证申请。
· 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(分阶段)。
· 审核通过后颁发认证证书,有效期 3 年,每年需监督审核。
六、延伸价值
· 与其他体系整合:可与环境管理体系(GB/T 24001)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(GB/T 45001)等整合,形成一体化管理体系。
· 提升组织竞争力:通过规范化管理降低成本、减少风险,增强市场信任度(如招投标、客户合作中的资质要求)。